通知公告
   
会员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会员风采>>正文
梅顺齐事迹材料
2015-04-29 15:47     (点击: )

梅顺齐,武汉纺织大学二级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数字化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校机械学科带头人、中共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委员。他1985年本科毕业,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1995年在俄罗斯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经省委组织部推荐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部第十八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2008年4月至10月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做访问学者。

他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协会理事,是国家科技奖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评审专家及多家学术期刊的编委或审稿人。他1997年荣获中国纺织总会首届钱之光科技教育奖,1998年被评为湖北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99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1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03年荣获武汉市首届十大专利发明人提名奖2004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获武汉市优秀青年、武汉市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2006年入选具有高水平和重要影响的第二届武汉科技新秀,2008年荣获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2010年荣获武汉市第二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1年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合作计划,2012年荣获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称号

一、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梅顺齐教授工作二十多年来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贡献给了党的科教事业。作为学校机械学科带头人,他始终不忘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使命,身体力行,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科技攻关和学术研究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潜心现代纺织装备设计制造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学术造诣高,在所研究领域内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在新型纺纱、高效节能自动丝网印花装备技术、纱线织物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居国内领先地位;近几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及一批企业委托项目;7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其中,主持完成的成果获中国专利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篇被SCI/EI/STP收录,出版专著教材4部,获得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

作为国内知名的纺织装备领域专家,参与制定国家纺织机械科技发展纲要、科技部/工程院“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工程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精密传动机构领域十二五规划等重要文件,主持相关国家级省部级重要科技项目多项,具有敏锐把握纺织装备领域国家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态势的能力,其研究工作对于解决制约我国高端纺织装备设计制造水平的关键基础与技术问题,促进跨越式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他潜心发明创造,作出了突出的成绩,其获得的系列国内外专利多数已成功实施,已经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极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发明的高效节能型自动丝网印花装备技术,关键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为解决纺织品丝网印花效率低、污染和能耗大、用工多的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受到行业企业的高度关注,对促进行业技术升级实现节能降耗、提高效率、减少用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成果“高效节能型自动丝网印花装备关键技术”获2013年度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1),发明的“可多向调框的自动丝网印花装置”2014年获“第十六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排名第1)。

发明的新型高倍加捻技术,具有生产效率高、能耗低的显著特点,2003年曾荣获武汉市首届十大专利发明人提名奖。成果“新型加捻机理研究及应用”获200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研制的“多倍加捻技术设备”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2004年获香港桑麻科技二等奖(排名1),“棉纺多倍捻技术及其应用”2009年获中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1)。近年来其发明的纺纱加捻技术应用于高性能产业用线的节能高效制备,打破国外在汽车轮胎帘子线、超细纤维电子布等高端产业制造装备方面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实现国产高端纤维装备打入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突破;促进纺纱生产结构调整升级具有重要价值,已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纳米羊毛粉末与丙烯腈接枝共聚改性腈纶纤维的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理论和应用成果,获得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参与完成的湖北省科技项目“针织服装数字化制造”经专家鉴定其电子选针器及其控制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获得香港桑麻科技二等奖;完成的科技攻关成果“棉针织物冷轧堆成套技术设备”经专家鉴定,居国内领先水平,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6)。

他在高端纺织装备设计制造关键理论和技术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国内外发表系列研究论文,专著“纱线织物力学及其应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对纺织工艺装备的创新设计有很强指导作用。其在磁力驱动、纺织非接触测量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受到政府重视,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的资助。武汉电视台主办专题节目介绍梅顺齐教授科研工作,科技日报、中国纺织报等权威专业媒体多次报道。梅顺齐因此还受到中央、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接见。

二、开拓进取的学科带头人

作为湖北省政府评定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校评定的机械学科带头人,他紧密团结同志,带领团队锐意开拓,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诸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他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近些年来,在他的主导下引进了一批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高水平学者,其中,为引进俄罗斯院士团队,他牺牲寒暑假紧密联络,对专家来校工作的生活工作条件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鉴于俄罗斯院士团队的出色工作,已获批国家外专“_”。同时,他还十分注重引进一批来自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院所的年青学者和教授。他呕心沥血,想法设法为学者们营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氛围,帮助他们尽快打开教学科研工作局面,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他们中的大多数很快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多人成为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国际国内重要学术组织的骨干,9人成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现在该学科已经建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年龄学历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全校公认的师资队伍实力最强最有活力的院系之一,学科整体实力和水平迈入国内同类高校的前列。

在学科建设特别是研究生学位点和本科专业建设中,他身先士卒,精心规划,组织学术骨干认真研讨学习,凝练学科特色和优势,制订并组织实施建设规划和方针,经常牺牲休息时间亲自撰写和修改材料。经过努力,他负责的纺织机械及其自动化、纺织CAD/CAM两学科被评为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领域;机械设计制造学科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特色学科,机械工程被评为湖北省一级重点特色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湖北省品牌专业,2009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010年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中心,2012年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经评审被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

在他的主持下,该学科研究生学位点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到强,近些年先后有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检测技术与系统、工业设计等二级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以较好的成绩通过了政府学位管理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机械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工程3个领域通过政府评审,获得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不断创造了学校和该学院学科建设的历史。同时,又有1个学科被列为省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点。他还积极寻求支持,先后与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华工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澳大利亚****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

他对学科平台和基地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的具体组织领导下,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发起成立了“湖北纺织机电研究开发中心”、“湖北省数字化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参与组织建设纺织新材料及其先进加工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纺纱织造及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得科技部、发改委批准,取得重要阶段性成绩;建成纺织装备领域中南地区唯一国内少有的省部级、国家级高水平研究基地。他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探索学研产相结合的新路。先后同企业合作建立了电脑绣花研究实验室、新型加捻技术研究实验室、针织数字化技术研究实验室等。 他领导的上述省部级、国家级纺织机械领域的学科平台基地不断取得学术水平高、应用价值大的成果,在学术界和行业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南地区乃至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中西南地区唯一的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纺织机械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

三、教书育人的先进楷模

作为一名科技和教育工作者,他始终不忘党性修养,加强自身的廉洁自律;爱党、爱国、爱人民,在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他关心同志,公而忘私,不仅自己不占用不乱用公用经费,对身边人员也严格要求,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信赖。在“群众路线实践教育”等教育活动中,他被学校树立为学习的榜样。

他注重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人才培养中去,主持机械学院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是学校办学规模最大办学质量最好的院部之一。他一方面注重新专业建设,一方面对原有专业加强改革,机械专业已建成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国家特色专业。他带头开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和实践,他主持的“面向现代制造业的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体系与实践”项目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成效,获得200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的“依托纺织行业的机械专业协同教育研究与实践”获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二等奖;

参与完成的成果“机械专业计算机辅助课程设计系统”荣获湖北省优秀教研成果三等奖。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积极寻求学校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经有关政府部门批准,先后成立了7个专业实践技能培训基地,同国际知名公司合作建立了现代制造技术研发与培训基地等,面向学生和社会开展数控工艺员等四个高新技术技能的实践培训工作。这些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该学院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喜人成绩,学生在各类大赛中屡屡取得好成绩,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得全国银奖2项,全国铜奖7项,省级奖多项;近年来组织大学生参加全国、湖北省以及中南地区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多次获得全国一、二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团体成绩名列前茅;这些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欢迎,毕业生的就业率、考研升学率在全校始终名列前茅,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5%以上,有的达到100%。

他努力实践教书育人,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他将自己所学和研究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诲人不倦。他坚持每年为本科生授课,指导毕业设计,培养了2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他还积极关心、指导大学生科技活动,为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亲自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曾获得全国银奖,湖北省一等奖,为我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事业增了光,近年来指导的大学生毕业论文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二等奖。

鉴于其突出的工作成绩和学术水平,他多次获得省部级和学校重要表彰和荣誉,其事迹多次被《科技日报》、《长江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被《民族之光-中国科教专家》、《科学中国人》等收录。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通讯地址: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电话:027-59367662
武汉纺织大学工会版权所有